胡希恕先生以“八纲为基础,六经为提纲”解读《伤寒论》,认为厥阴病是六经病中邪正相争、阴阳失调较为复杂的阶段,核心为“半表半里阴证”,病机以“寒热错杂、虚实交织”为特点,且常涉及肝、胃等脏腑功能失调。以下结合其理论详解厥阴病及主方:
一、胡希恕对厥阴病的核心认识
1. 病位与属性:厥阴病属“半表半里阴证”(与少阳病“半表半里阳证”相对),邪入半表半里,正气偏虚,阴阳不得顺接,故表现为寒多热少或寒热错杂,而非单纯的寒证或热证。
2. 关键病机:“阴阳气不相顺接则厥”,即半表半里部位阴阳失调,阳气不能畅达四肢则厥冷,同时因正邪相争,可见厥热交替(厥冷与发热交替),提示正邪盛衰变化(热多为正胜,厥多为邪盛)。
3. 提纲证解读:认同《伤寒论》326条“厥阴之为病,消渴,气上撞心,心中疼热,饥而不欲食,食则吐蛔,下之利不止”为典型,认为此乃半表半里阴证的寒热错杂表现——上热(心中疼热、消渴)为邪热扰上,下寒(不欲食、下利)为里虚寒,体现半表半里阴证的复杂矛盾。
二、胡希恕眼中的厥阴病主方及解析
胡希恕强调“方证对应”,厥阴病主方需针对半表半里阴证的寒热错杂、虚实并见,以下为核心方剂:
1. 乌梅丸(厥阴病寒热错杂主方)
- 方证特点:半表半里阴证,寒热错杂明显,见上热(心中疼热、消渴、烦躁)、下寒(腹痛、下利、不欲食、手足厥冷),或伴吐蛔(蛔厥)。
- 配方及用量(据原方比例,成人量):
- 乌梅30g(重用酸敛,固护阴液,调和阴阳)
- 细辛3g、干姜9g、附子6g(炮)、桂枝6g、蜀椒3g(辛温散寒,温化下寒,助阳通脉)
- 黄连9g、黄柏6g(苦寒清热,清解上热,除烦止渴)
- 当归6g(养血,补厥阴血虚)
- 人参6g(益气,补中州之虚)
- 功效:酸敛和阴、温阳散寒、清热燥湿,胡希恕认为其核心是“调和半表半里阴阳”,通过酸、辛、苦合用,兼顾寒热虚实,使阴阳顺接,为厥阴病寒热错杂证的“主方之冠”。
2. 当归四逆汤(厥阴血虚寒凝证主方)
- 方证特点:厥阴病中,血虚兼寒邪凝滞经脉,见手足厥冷(厥不过肘膝)、脉细欲绝,伴肢体麻木、疼痛(如寒疝、冻疮),无明显上热,以“寒凝血虚”为主。
- 配方及用量:
- 当归12g(养血活血,充养厥阴经脉)
- 桂枝9g、细辛3g(温通阳气,散寒化凝)
- 白芍12g(养血和营,助当归补虚)
- 通草6g(通利血脉,畅达阳气)
- 炙甘草6g、大枣12枚(补中益气,调和诸药)
- 功效:养血通脉、温经散寒,胡希恕认为此方可“温通厥阴经脉,使阴阳气顺接”,针对厥阴血虚兼寒凝,而非单纯里寒,体现半表半里阴证中“血虚寒滞”的特点。
3. 白头翁汤(厥阴热利证主方)
- 方证特点:厥阴病中,热邪偏盛,深入肠道,见热利下重(里急后重)、便脓血、口渴、舌红苔黄,属“半表半里热证波及里部”。
- 配方及用量:
- 白头翁15g、黄连9g、黄柏9g、秦皮9g
- 功效:清热解毒、凉血止痢,胡希恕认为其针对厥阴热邪内迫肠道,通过清解半表半里之热兼清里热,止痢止血,体现“热证在厥阴,治以苦寒清热”。
4. 柴胡桂枝干姜汤(厥阴少阳并病方)
- 方证特点:厥阴半表半里阴证兼少阳余邪,见往来寒热、胸胁满微结、小便不利、渴而不呕、心烦、但头汗出,属“少阳病转入厥阴,寒热错杂较轻”。
- 配方及用量:
- 柴胡24g、桂枝9g、干姜6g、天花粉12g、黄芩9g、牡蛎6g、炙甘草6g
- 功效:和解少阳、温化寒饮,胡希恕认为此方通过柴胡、黄芩清少阳余热,桂枝、干姜温厥阴寒饮,兼顾半表半里的寒热错杂,使阴阳调和。
总结
胡希恕将厥阴病定位为“半表半里阴证”,核心是寒热错杂、正邪相争,主方均围绕“调和阴阳、兼顾寒热”展开,其中乌梅丸为厥阴病寒热错杂的总纲方,其余方剂则针对具体兼证(如血虚寒凝、热利、少阳余邪等),体现“方证对应”的精准治疗思想。
以下来自: DeepSeek
以下为整合柴胡桂枝干姜汤后的胡希恕厥阴病完整体系,严格遵循其“六经–八纲–方证”辨证思想,重新梳理主方、病机、用量及临床应用:
一、厥阴病本质(胡希恕核心观点)
1. 病位:半表半里之阴证(邪正交争于表里之间,正气已虚)。
2. 核心病机:上热下寒,正虚邪恋,伴津伤、饮停或血虚。
3. 辨证铁三角:
- 上热(口干苦、心烦、胸中疼热)
- 下寒(腹冷痛、下利、肢厥)
- 正虚(脉弱、神疲、厥热交替)
> 胡希恕警示:“厥阴病非单纯寒证或热证,乃寒热虚实交错之危重证!”(《伤寒论方证辨证》)
二、厥阴病四大主方详解(胡希恕临床体系)
1. 乌梅丸 —— 上热下寒兼蛔扰/久利
- 病机:寒热错杂,正气大虚,蛔动或久利不止。
- 功效:清上温下,安蛔补虚。
- 胡氏用量:
- 乌梅 15-30g(醋渍)| 黄连 6-10g | 黄柏 6-10g(清上热)
- 附子 10-15g(先煎)| 干姜 6-10g | 细辛 3-6g(温下寒)
- 当归 10g | 桂枝 10g(调和营卫)| 人参 10g(补气)| 花椒 6g(杀虫)
- 现代应用:溃疡性结肠炎(脓血便+肢冷)、糖尿病胃轻瘫(呕吐+腹泻)。
2. 当归四逆汤 —— 血虚寒凝经脉
- 病机:血虚感寒,四肢失温,经脉痹阻。
- 功效:养血通脉,温经散寒。
- 胡氏用量:
- 当归 12g | 桂枝 9g | 白芍 9g | 细辛 3g
- 木通 6g(代通草)| 大枣 8枚 | 炙甘草 6g
- 加味关键:
- 呕吐清水+腹冷:加吴茱萸 6g、生姜 15g(成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)。
- 现代应用:雷诺病(肢端青紫)、冻疮、寒性痛经。
3.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—— 寒热格拒吐利
- 病机:脾寒胃热,升降逆乱,格拒不纳。
- 功效:辛开苦降,交通上下。
- 胡氏用量:
- 干姜 9g | 黄芩 9g | 黄连 9g | 人参 9g
- 速效指征:食入即吐+下利清冷(24小时内呕利减半)。
- 现代应用:妊娠恶阻(吐酸水+畏寒)、化疗后呕吐(口干+便溏)。
4. 柴胡桂枝干姜汤 —— 上热下寒兼津伤饮停(← 新增核心方)
- 病机:少阳邪陷厥阴,上热津伤,下寒饮停。
- 功效:和解枢机,生津化饮。
- 胡氏用量:
- 柴胡 12-24g(疏解郁热)| 桂枝 9g(化饮通阳)| 干姜 6g(温中)
- 天花粉 12g(生津止渴)| 黄芩 9g(清上热)| 牡蛎 15-30g(软坚散结)| 炙甘草 6g
- 辨证关键:
- 胸胁满微结+渴不呕+头汗出+便溏(四症见二即可投方)。
- 现代应用:
- 慢性肝炎(胁痛+口干+便溏)| 更年期综合征(寒热往来+心烦便溏)| 甲状腺结节(瘿肿+畏冷)。
三、四大主方鉴别表(胡希恕方证对应体系)
| 方剂 | 病机焦点 | 关键症状组合 | 舌脉 | 现代扩展病种 |
| 乌梅丸 | 上热下寒,正虚蛔动 | 消渴+气上撞心+下利肢冷 | 舌红苔黄腻,脉弦紧 | 溃疡性结肠炎、胆道蛔虫症 |
| 当归四逆汤 | 血虚寒凝,经脉痹阻 | 手足厥寒+脉细欲绝 | 舌淡苔白,脉沉细 | 雷诺病、寒性关节炎 |
| 干姜芩连人参汤 | 寒热格拒,胃逆脾陷 | 食入即吐+下利清谷 | 舌红苔黄白,脉虚数 | 幽门梗阻、妊娠剧吐 |
| 柴胡桂枝干姜汤 | 上热下寒,津伤饮停 | 胸胁满+渴+头汗出+便溏 | 舌淡红苔白腻,脉弦细 | 慢性肝炎、更年期、甲状腺病 |
四、胡希恕临证精要
1. 厥阴病治禁三原则:
- 禁汗:发汗则阳气亡脱(肢厥加重)。
- 禁吐:催吐则胃气上逆(呕吐不止)。
- 禁下:攻下则中阳溃败(下利洞泄)。
2. 柴胡桂枝干姜汤归属厥阴的铁证:
> “少阳病小柴胡证见‘喜呕’‘大便正常’,而此方见‘不呕’‘便溏’,正是邪陷阴证(厥阴)之标志!”
> ——《胡希恕伤寒论讲座》第326条释
3. 乌梅丸活用秘诀:
- 治久利:去花椒、细辛,加赤石脂 15g、诃子 10g(固涩止利)。
- 治蛔厥:加槟榔 15g、使君子 10g(增强驱虫)。
五、现代应用案例示范
- 案例1(柴胡桂枝干姜汤):
- 女,48岁,更年期,阵发烘热汗出,胁胀便溏,口干不欲饮。
- 处方:柴胡 15g,桂枝 10g,干姜 6g,天花粉 12g,黄芩 9g,牡蛎 30g,炙甘草 6g。
- 效验:3剂汗止便调,14剂症平。
- 案例2(乌梅丸):
- 男,35岁,溃疡性结肠炎5年,脓血便日6-8次,腹冷痛,口干苦。
- 处方:乌梅 30g,黄连 10g,黄柏 10g,附子 15g(先煎),干姜 10g,当归 10g,人参 10g。
- 效验:7剂脓血减半,28剂大便成形。
> 胡希恕箴言:
> “厥阴病方证之辨,重在抓寒热错杂之真机,但见一证便是,不必悉具!” ——《经方传真》
此整合版突出胡希恕“方证是辨证的尖端”思想,以临床实效为纲,剥离理论空谈,直击厥阴病辨治核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