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杨荣华 > 健康 》文章页面

寒痰、热痰、寒饮、热饮

来源:弘哥说国医 弘哥 2025-08-01 浏览

体有寒痰、热痰、寒饮、热饮,很多种的比较复杂,有的可能是黄连温胆汤,有的是二妙、四妙,有的是什么?有的可能需要苓甘姜辛五味。

为什么说黄腻苔还要用干姜细辛?《金匮要略》里面不讲过吗?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,痰和饮,没有告诉你痰是热痰还是寒痰,也没有告诉你饮是水饮还是热的还是寒的。

为什么要用温药?因为其实知道单纯的去湿,水、湿、水、饮这些东西就是比较单纯的病机,但是一旦牵涉到痰浊,病机就相对复杂一点,没有温化这些东西是排不出去的。单纯的沥水、单纯的出汗,只能出出水,现在一去这个人咋了?都告湿气重、湿气是什么?湿气是什么?告诉你的湿气其实湿有很多种,水湿、湿热、寒湿那么多,包括一些水饮的病机是不一样的。

光告诉你湿气重都不知道湿气到底是什么,笼统的叫对,但真正详细的就不对。到底是水饮还是水饮?还是寒湿湿热?我是热重于湿还是湿重于热?所以湿气太宽泛了,大家就不太容易理解。

但是有时候去化湿的时候很难,难的原因就在什么?比如看到一个黄腻苔好清热利湿,清热利湿的那么多,龙胆泻肝包括一些利水的都可以。刚才讲的四妙、温胆这类都能化这种湿热,究竟是热重于湿还是湿重于热?这个就需要去纠结里面的东西,有时候再加一些温化的,湿清的就稍微快一点。

如果单纯的去清热利湿,比较年轻的小孩子可能好一点,如果是稍微有一些复杂的病机存在里面就不好化,这个东西就不好化,就很难。有的吃了三个月舌苔为什么还是黄腻的?有的吃了四五个月还是黄腻的,就是因为缺乏一点东西,缺乏一些什么东西温化的东西。

湿通过汗、小便排出去的很少,通过汗、通过小便排出去的大多是水饮,湿也属于水,湿也属于水,只是排出一部分水,但是湿气、湿浊还有湿热,寒湿这个东西就不太好排,湿性比较粘腻,比较粘浊。

粘浊的东西应该用什么?打扫卫生了,看到一个地方潮湿。原来给大家应该讲过这个事情,潮湿了,应该把打扫干净了,湿气去不了,还是潮湿,长一些苔藓,长一些很杂乱的东西,这个时候应该用太阳照一照,保持干燥就不湿了。

太阳是什么?不就是温化的东西吗?阳光照射进来就不会潮湿了,是不是这个道理?所以有些时候去用这些东西的时候,它跟大自然的规律是一样的,一定要用一点适当的用一点温药。

我有时候就是有的觉得用干姜燥,吃完以后就燥,用附子就燥,就用一点生姜,生姜也可以,或者有时候用化痰浊的时候,湿浊的时候有时候半夏的量大一点,配上生姜或者用菖蒲这一类的,好多的稍微温一点的,化着就稍微快一点,化着稍微快一点,对健脾燥湿。

为什么要用健字健?也是一个温阳的过程,补的一个过程。

说明:本博客所有内容仅供博主自行学习,个人观点或想法不够成任何建议,请注意甄别。请勿转载!如有侵权告之删除
    更多图文展示

    杨荣华--个人空间

    朴实的心灵记录着不起眼的事情,聊以慰藉逝去的时光和健忘的大脑

    杨荣华博客 浙ICP备20015565号-1网站地图